作为一个运营,给公司搭建出了经营框架,公司认为你的价值量下降,如何解决
一、分析价值被低估的可能原因
(一)沟通方面的问题
– 信息传达不足:可能在搭建经营框架过程中,没有充分向公司阐述该框架背后的战略意义、潜在价值以及后续运营计划等。公司可能只看到了框架搭建这一阶段性成果,而未理解其对长期运营的深远影响。例如,框架中某些设计可能是为了应对未来市场变化而提前布局,但由于未详细沟通,公司未能认识到这一点。
– 期望管理不当:在搭建框架之前,如果没有与公司明确项目的目标、预期成果和时间跨度,公司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不切实际的期望。当实际成果与期望有偏差时,就容易低估运营工作的价值,比如公司期望框架搭建后能立即带来业绩的大幅提升,但实际上框架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长期的运营优化上。
(二)成果呈现方式
– 缺乏数据支撑:虽然搭建了经营框架,但没有用数据展示框架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等方面的潜力或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例如,没有计算框架实施后可能节省的运营成本比例,或者能够提升的市场份额预估数据等,导致公司无法直观感受运营工作的价值。
– 没有对比参照:没有将搭建框架后的公司运营状况与未搭建框架时进行对比,或者没有与同行业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公司难以理解当前框架的优势和进步之处,比如没有说明采用新框架后公司的业务流程比竞争对手更精简高效在哪里。
(三)公司内部因素
– 短期利益导向:公司可能过于注重短期的财务指标或业务成果,而忽视了经营框架对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例如,只关注当前季度的销售额,而忽略了框架对提升客户满意度、优化内部管理流程等长期效益的影响。
– 决策层认知局限:公司的决策层可能对运营工作的理解有限,不了解一个良好的经营框架在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性,从而低估了运营人员的价值。
二、解决价值量被低估的策略
(一)加强沟通与教育
– 详细汇报框架内涵:主动向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详细解释经营框架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设计理念、各模块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例如,制作详细的PPT或文档,阐述框架中的每个流程、规则和机制对公司运营效率、风险控制、客户体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开展内部培训或分享会:组织内部培训或分享会,向公司员工普及经营框架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让大家了解到框架的实施对他们日常工作的积极影响,如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等。这样可以通过基层员工的反馈让公司高层更好地认识到框架的价值。
(二)量化成果展示
– 制定关键指标:确定能够衡量经营框架价值的关键指标,如成本节约率、业务流程缩短时间、客户投诉率降低比例等。定期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并向公司汇报框架在这些指标上的改善情况。例如,展示实施框架后每个月的运营成本对比数据,用具体数字证明价值提升。
– 进行效益预测:基于当前的业务数据和市场趋势,对经营框架未来的效益进行预测,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如制作折线图展示未来几个季度销售额的预期增长趋势,说明这是由于经营框架的优化作用带来的潜在收益。
(三)主动寻求合作与拓展
– 参与业务拓展项目:积极参与公司的业务拓展项目,将经营框架应用到新的业务领域或市场开发中,展示框架的通用性和扩展性。通过在新业务中的成功应用,让公司看到框架的持续价值。例如,在开拓新的产品线时,利用经营框架快速搭建有效的运营流程,提高新业务的启动速度和成功率。
– 与其他部门合作:与公司内其他部门如市场、销售、财务等开展深度合作,将经营框架与其他部门的工作流程进行整合。通过跨部门合作项目的成功,体现运营在整合公司资源、提升整体效率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与市场部门合作开展营销活动,运用框架优化活动流程,提高活动效果和投资回报率。